|
教育學院三下鄉重點團隊系列報道(三十六):呵護心靈,與愛同行
|
| 發布時間:2022-07-09 瀏覽次數:127 |
![]() ![]() ![]()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心理健康對個人成長發展的作用愈發凸顯,特別是對于正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們。為了更好地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情況,6月25日,合肥學院教育學院“青春‘育’你行,百年再起航”社會實踐團隊走入街區,開展了以“呵護心靈,與愛同行”為主題的走訪調查活動。 在走訪過程中,志愿者們發現附近門店老板年齡大多在三十歲左右,且多為夫妻,周圍卻不見孩子的身影,便詢問了他們關于孩子的安置問題。“我們家孩子上的寄宿制學校,一周回來一次,現在放假了就把他們送到爺爺奶奶家了”,有的家長慚愧地表示,他們平時忙于生計,無法長時間陪伴孩子,多有遺憾。志愿者表示理解其苦衷,但同時建議父母應該盡可能多地花時間陪伴孩子,多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家長們對此也表示認同。 在路邊休息期間,志愿者們和一位大學生攀談起來,當聊到“心理健康”這個話題時,該大學生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經歷。此前受疫情封校影響,授課方式由線下轉為線上,授課地點也由教室改為宿舍,他們的學習生活方式受到較大干擾,部分學生甚至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但是在這期間,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動,還開通了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志愿者認為,該學校的舉措極大地緩解了學生的精神壓力,有益于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但也存在部分學校在此方面無作為、只抓成績、忽視學生心理狀況的現象,學校作為重要的教育主體,應和家長做好配合,加強和孩子們的溝通交流,塑造其健康的心理品質。 在采訪結束后,志愿者們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就“教師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展開了討論。有的志愿者認為,教師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平易近人的形象,過于端正嚴苛的形象不利于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也有的志愿者提出,教師應充分利用自身專業優勢,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探尋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通過此次調查走訪,志愿者們了解到:目前社會外界在落實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具體措施上還存在不足,除了經濟狀況、外部環境,還受個人意識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大眾對于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和認同程度參差不齊,在健全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保護機制的道路上,我們依然任重道遠!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志愿者陳遨地表示:青少年作為民族的希望與未來,其心理健康發展與正確價值觀的塑造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引導,讓我們一起呵護學生們的心靈之花,為他們的成長保駕護航!(教育學院 高凡) |